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

【農記】未秧,前奏



吳音寧的《江湖在哪裡:台灣農業觀察》,某一章的某一段這樣寫到:「機械用的秧苗,一塊塊,平放在插秧機上,農人赤腳踩過泥地,推動插秧機前進;日後演變成坐在插秧機上,幾乎不用接觸到泥地。......越來越沒有農人的田地,越來越大台的機器。」(142)

是呀,擁有可以耕作的田地,卻也要有身體與土地直接的親密碰觸,某些無以名狀的情感和勞動經驗,才有可能感同身受,大概農村文化很大一部分是透過身體(的勞動)傳承的。機器取代人力是否為時代變遷的必然,也許是,在這個追求產量及效率的時代、在這離農離鄉追求現代性都市的時代。但這樣的現狀有無可能改變,有沒有可能發展友善環境、讓更多人進入農村與土地、且永續的農作方式,進而慢慢拾回手作的辛勞與感動,以及群體因共同勞動所形塑的情感與集體經驗?也讓眾多在都市生活而逐漸與身體異化的人們,透過農事勞動的過程中,獲得一些成就感甚至建立自我價值,我想,這是可以嘗試的。有時候只是生活方式的選擇。

照片中泛著水光的田地,是參與【驚蟄之時,我們種下一株秧】的「農友」將以人工插秧的田區,莊正燈先生(阿燈大哥)已經在上個禮拜完成田埂的修補(將老鼠洞補起來、把田埂整理的平坦),也完成放水、「打田」(即「整地」,將沉澱在土壤下方的養分被攪上來)的工作,等待3/4,厝邊揪隔壁,大家一起來插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