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

【農來逗相挺】完成堆肥區@千甲里


今天工作站幾位夥伴到新竹千甲里(慈雲路橋下)的都市原住民聚落逗幫忙,這是一個阿美排灣混居的聚落,因為工研院建泰大哥的牽線,也正開始一如彩虹農場的CSA計畫。


這裡本來是一塊荒廢的土地(回填土),幾個禮拜前甫動工的時候,地上還發現尖銳的玻璃瓶和垃圾,面對這塊土地,大家重新開始,規劃了一區區的作物(還不是隨便亂種,除了生物多樣性的考量外,還得考慮到每種作物面對土地與濕度的不同特性,以及作物之間的是否適應彼此),也因為千甲是都市原住民聚落,其中一位泰雅族工作人員Yuci說,不管天氣或土壤適不適合,都要種植小米,那是原住民的精神與文化象徵,即使搬到了都市討生活。

今天主要做了堆肥區,還記得後土法嗎?落葉、馬糞一層一層的。事實上,馬糞是相當好的有機肥呢(幽默的泰雅族阿明大哥(圖左)一直要說那是有馬肥),因為馬比汽車還貴,因為馬吃的都是好草,馬場主人不可能給好馬吃瘦肉精、賀爾蒙,所以馬糞都是上等的有機肥。

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

在當代理解「農村」與實踐「進鄉」


三重埔腳踏實地工作站-在當代理解「農村」與實踐「進鄉」

  竹東於1981年面臨國家的土地徵收政策,作為科學園區三期的預備用地,其涵蓋範圍約440公頃,實際包含的範圍有頭重埔、二重埔、三重埔、科湖里,同時也是台灣現行徵收案之中歷時最長的。因為徵收的不得遷建的限制,使得此處的原有建物破舊而不得搬遷或重建、農村人口外流,因果關係之下使得農地原有的功能無法維持,這個客家百年聚落逐漸消往衰敗,多數地主選擇賣地。

  土地成為商品,並非社會必然的現實景況,而是「農」的價值在開發主義的社會發展之中被極端貶抑、被視為一文不值,當一切事物以「金額」衡量時,許多與農村共生共榮的人際關係網絡、客家文化等等,都被蠻橫的一筆勾銷。土地作為種植作物的土壤、維持農村生計的生存工具、滋養農村文化的泉源,因為沒有妥善規劃與執行,且與農民進行對等而透明協商的土地徵收案,越趨肆無忌憚,更使得當下台灣的農村文化、農民生計、國人的糧食需求受到緊迫的威脅,青年人離「農」越來越遠,大多數同齡的人不認同或者扭曲「農村」、「農地」與「農業」的價值,但,我們都需要糧食才得以生存,這是很實際的問題。食物消費者和食物生產者的關係在市場邏輯的操作中被異化,吃米的人卻對生產米的土地、農村沒有認識或者情感連結,尤其竹東地區擁有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,乾淨的水源(竹東大圳、地塹湧泉)和極富養分的肥沃土壤,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景況,三重埔農民莊正燈才有可能榮獲建國百年「全國十大經典好米」的殊榮,他堅持不噴灑農藥,因為化學農藥會對土壤及環境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,有乾淨的水與土壤、友善環境的農作方式,食物鏈另一端的消費者才有可能吃到乾淨、無毒的糧食,這樣的因果關係是環環相扣的。

  甫成立的「三重埔腳踏實地工作站」,由幾位深耕或者長期關心新竹地區城鄉動態的青年組織而成,我們選擇落腳於竹東二、三重埔,以社區為據點,以「進鄉」的學習者身分,直接參與農事勞動。在社會大環境下因陸續攀升的離鄉人口,而逐漸形成一道城與鄉、人與食物之間越形深邃的裂口,此時此刻的「進鄉」與學習農事(技藝與知識),重大的意義除了在環境、文化、安全糧食之需求的層面,我們試圖承接並復原人與土地的友善關係,工作站也將工作主軸著力於二、三重埔的食物消費狀況訪調,訪查各家戶每日食物的來源,並嘗試串聯周圍社區與當地農民的信任,進而建立直接的消費關係,兼以食物教育及農事體驗的行動,將整個社區的食物生態系打通。如此,成果不再只是蔬果糧食因生產與消費的管道直接化、透明化,農民被中介者剝削的窘境得以舒緩,在二、三重埔實驗社區支持型農業(CSA)的計畫,最重要的意義在於,因成員近幾年都或深或淺參與農運的經驗,面對土地徵收,我們體解到:當談論保留優良農地、保留農村文化、維護糧食主權,要有一個穩紮穩打的根基,也就是土地要被實質的、友善的、永續的被使用;反對官方在缺乏公益性及必要性的二、三重埔土地徵收案的同時,我們設法證明農村與土地的價值,不僅是耕作的農人、也是周圍居民及每個願意與農村產生友善關係的人所共享的。

  因此「進鄉」與「下田」對三重埔腳踏實地工作站的我們而言,除了透過實踐以解構城鄉階序的意識形態,將「身體」放入農村的場域,藉由農事的學習以累積我們未來選擇從農的資本,勞動的經驗是重要的,因勞動的意義不只是勞動,是牽起學農青年與當地農人的師徒關係與友誼。「進鄉」和「下田」的過程,也與既有的知識系統嫁接,我們試圖汲取在田間的身體實踐的經驗,於當代台灣重建農業、農村、農民作為生產者(包括糧食與文化)的社會意義和價值,卻也不限縮生產者的角色,我們將「農村」概念化為一場域,觀察周圍社區如何與之建立關係、以及什麼樣的關係,我們也積極推動彼此的連結,從在地生根、透過食物的供給消費,形成互相看見、互相支持的網絡;而坐落在社區為單位的基礎之上,當代台灣也許才更有機會開展友善環境與消費者的安全糧食、以及實踐糧食主權的空間。這是未來工作站在二、三重埔的食物消費狀況訪調及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實驗,我們探尋的問題意識和行動方向。